送李端

时间:2023-12-01 18:49:15 心情文案

1、白云芳草与心违。

2、后两联记叙与友人离别之后,诗人在孤独寂寞中感叹自己少年孤苦飘零,与友人相识太晚,如今一别,深感在这时世纷乱中与友人后会无期。

3、久别林僧夜坐稀。

4、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,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。  你去的道路伸向云天之外,我归来时只见暮雪在纷飞。  《送李端》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五言律诗。此诗抒写乱离中的离别之情。前两联写诗人在故乡衰草遍地的严冬送别友人,后两联记叙与友人离别之后,诗人在孤独寂寞中感叹自己少年孤苦飘零。全诗情文并茂,哀婉感人。  作品原文  送李端⑴  故关⑵衰草⑶遍,离别自堪悲。路出寒云外⑷,人归暮雪时。  少孤⑸为客⑹早,多难识君迟。掩泪空相向⑺,风尘⑻何处期⑼?  注释译文编辑  词句注释  ⑴李端:作者友人。与作者同属“大历十才子”。  ⑵故关:故乡。  ⑶衰草:冬草枯黄,故曰衰草。  ⑷“路出”句:意为李端欲去的路伸向云天外,写其道路遥远漫长。  ⑸少孤:自己少年丧父、丧母或父母双亡。  ⑹为客:指离家谋生。  ⑺空相向:空对着友人离去的方向。  ⑻风尘:指社会动乱。  ⑼期:相会。  白话译文  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,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。  你去的道路伸向云天之外,我归来时只见暮雪在纷飞。  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,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。  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,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。

5、颈联回忆往事,感叹身世,还是没离开这个“悲”字。诗人送走了故人,思绪万千,百感交集,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。“少孤为客早,多难识君迟”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。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,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,自己远役他乡,饱经漂泊困厄,而绝少知音呢。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,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,感情沉郁,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。诗人把送别之意,落实到“识君迟”上,将惜别和感世、伤怀融合在一起,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。在写法上,这一联两句,反复咏叹,词切情真。“早”“迟”二字,配搭恰当,音节和谐,前急后缓,顿挫有致,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。

6、路出寒云外,人归暮雪时。

7、“乍逢酒客春游惯,久别林僧夜坐稀”。此联有两种不同的解释,王尧衢认为“逢酒客春游,此亦山中事也。乍逢,见偶逢着而即游也,惯字,内有习惯之意。”(《古唐诗合解》卷六)唐汝询则说这两句为“虽多酒客之游,已少林僧之语”。(《删定唐诗解》卷二十一)细玩诗意,上句写在朝之事,正好与下句山中之事相对,应以后说为当,因为“春游”二字,只能理解为在朝当官期间,闲暇时春游,若在山中,日日皆可春游,不须特意提出,而且“酒客”“林僧”显然属于两种类型的人物,若认为二句写一件事,诗意难通。颈联的意思是,现在我有时逢到酒客,和他们一起春游,已成习惯,而象过去在山中那样,与林僧夜坐清谈的机会,反而稀少了。说的也是厌倦仕途,向往山林,而语气依然从容不迫。

8、lùchūhányúnwài,rénguīmùxuěshí。

9、乍逢酒客春游惯,

10、第三联回忆往事,感叹身世,还是没离开这个“悲”字。诗人送走了故人,思绪万千,百感交集,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。“少孤为客早,多难识君迟”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。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,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,自己远役他乡,饱经漂泊困厄,而绝少知音呢。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,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,感情沉郁,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。诗人把送别之意,落实到“识君迟”上,将惜别和感世、伤怀融合在一起,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。在写法上,这一联两句,反复咏叹,词切情真。“早”、“迟”二字,配搭恰当,音节和谐,前急后缓,顿挫有致,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。

11、第四联收束全诗,仍归结到“悲”字。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,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,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,不禁又回过头来,遥望远方,掩面而泣;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,掩面而泣也是徒然,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。但世事纷争,风尘扰攘,不知何时才能相会。“掩泪空相向”,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;“风尘何处期”,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,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。这样作结,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。

12、上句言揽镜自照,发现自己黑发已成白发,于此显示流年的更替,下句的“白云芳草”,是隐逸生活的象征,皎然《诗式》即将皇甫冉、刘长卿等山水隐逸诗人说成“窃占青山白云,春风芳草,以为己有”(《诗式》卷四“齐梁诗”条),诗人笔下的天边白云天涯芳草,都属望中渺远之物,“与心违”,是说心忆山中而身不得归,即身心相违。此联白云映青草,白发对青镜,对比入妙,而感情的抒发冲淡平和,一派“温润”之色。

13、尾联收束全诗,仍归结到“悲”字。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,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,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,不禁又回过头来,遥望远方,掩面而泣;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,掩面而泣也是徒然,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。但世事纷争,风尘扰攘,不知何时才能相会。“掩泪空相向”,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;“风尘何处期”,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,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。这样作结,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。

14、前两联写诗人在故乡衰草遍地的严冬送别友人,友人从高山寒云的小路离去,自己在日暮飞雪时归来;后两联记叙与友人离别之后,诗人在孤独寂寞中感叹自己少年孤苦飘零,与友人相识太晚,如今一别,深感在这时世纷乱中与友人后会无期。

15、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,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。

16、【鉴赏】

17、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,以一个“悲”字贯串全篇。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,从衰草落笔,时令当在严冬。郊外枯萎的野草,正迎着寒风抖动,四野苍茫,一片凄凉的景象。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,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。“离别自堪悲”这一句写来平直、刻露,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,应接自然,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,相反倒是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,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。

18、《酬李端校书见赠》是唐代诗人司空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。首联借初夏之景逗出春归人未归之意,本属寻常;然诗着“忽忆”二字,托出诗人蓦然惊觉之状,颇能传神。颔联承“忽忆”而来,上句言对镜自照,黟然黑者已变为星星华发,始惊韶年流逝。下句谓栖芳草、卧白云之志迄今未遂。

19、shǎogūwèikèzǎo,duōnànshíjūnchí。

20、②烘托,“寒云”伴着友人而去,烘托出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悲凉心境;“暮雪”伴着诗人而归,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后回家时的孤独悲伤之感。《送李端》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。此诗抒写乱离中的离别之情。

21、首诗抒写乱离中的离别之情。前两联写诗人在故乡衰草遍地的严冬送别友人,友人从高山寒云的小路离去,自己在日暮飞雪时归来。

22、“温润为中唐首唱”。此语甚为恰当。

23、原文:送李端

24、故乡衰草,寒云暮雪,阴郁笼罩,这些描写把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衬得凄楚悲切。全诗情文并茂,哀婉感人。

25、忽忆山中独未归。

26、这首七律自明清以来,各种选本多有选录,如唐汝询《唐诗解》、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、王夫之《唐诗评选》、王尧衢《古唐诗合解》等。王夫之评此诗曰:

27、“昨日闻君到城市,莫将簪弁胜荷衣”。尾联劝诫李端,点明主题。李端原在山中隐居,最近忽然来到城市,诗人以为他有求仕之意,所以劝诫说:不要认为簪弁(簪弁是为官的标志,此指做官)就比荷衣好(荷衣,楚辞云:“制芰荷以为衣兮,集芙蓉以为裳”,本指人品高洁,后为隐者代称),这两句是劝勉李端归隐之辞,同时也是诗人心曲的表白,是自勉之辞。

28、昨日闻君到城市,

29、这首诗的题目中的“送”字直接点出离别,然而在首联中,诗人没有直接点题,而是先宕开一笔写故乡的景象,“故关衰草遍”,家乡遍地衰草,衰败景象怎能不让观者伤心呢?然而,雪上加霜的是“离别正堪悲”,在衰败的家乡与友人分别,诗人的伤悲更近一层,也为整首诗的情感定下了“悲”的基调。在首联中,诗人的“悲”有一个递进,从家园衰败之悲到友人分别之悲,增加了情感的层次。

30、“青镜流年看发变,白云芳草与心违。”颔联借写时序变化,年华流逝,来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

31、【作者:司空曙】

32、《送李端》颔联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?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。答:①借景抒情(寓情于景),借“寒云”“暮雪”,写环境的阴冷,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凄冷悲伤之情;

33、绿槐垂穗乳乌飞,

34、作者:卢纶

35、酬李端校书见赠

36、故关衰草遍,离别正堪悲。

37、gùguānshuāicǎobiàn,líbiézìkānbēi。

38、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,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。

39、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。卢纶、李端,同列“大历十才子”,离乱伤别,故人情深。此诗以一个“悲”字贯串全篇。

40、此诗是一首酬赠诗。“大历十才子”的应酬诗除一部分歌颂达官贵人者外,大都写时序的流逝、节物的更迭、人事的升沉离合等等,大都贯穿着伤时悯乱的情绪,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。合乎中国美学“乐而不婬,哀而不伤”的规范。这首诗也是借物抒情,只不过感情更进一步淡化,虽也写流年变迁,人事离合,表达思归之情,但并未流露哀伤之感,而是笔调轻松,意味醇厚,达到了“中和之美”的较高境界,王夫之说它“温润为中唐首唱”,恐怕就是从这一角度来看的。

41、颔联写送别的情景,仍紧扣“悲”字。“路出寒云外”,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,由于阴云密布,天幕低垂,依稀望去,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。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,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。这一笔是情藏景中。“寒云”二字,下笔沉重,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,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。友人终于远行了,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,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。偏偏这时,天又下起雪来了,郊原茫茫,暮雪霏霏,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,只得回转身来,挪动着沉重的步子,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。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,处处与上句照应,如“人归”照应“路出”,“暮雪”照应“寒云”,发展自然,色调和谐,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,于淡雅中见出沉郁。

42、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,从衰草落笔,时令当在严冬。郊外枯萎的野草,正迎着寒风抖动,四野苍茫,一片凄凉的景象。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,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。“离别自堪悲”这一句写来平直、刻露,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,应接自然,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,相反倒是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,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。

43、yǎnlèikōngxiāngxiàng,fēngchénhéchǔqī。

44、sònglǐduān

45、沈德潜说这首诗:“言己系于一官,不能遂白云芳草之心,未勉其(指李端)坚守初服,勿萦情于簪弁也”。对该诗题旨的剖析,可谓精当。

46、莫将簪弁胜荷衣。

47、少孤为客早,多难识君迟。

48、《送李端》唐.卢纶

49、这首诗能达到这种境界,与作者及李端的身世、性格有很大关系。《唐才子传》说司空曙“性耿介,不干权要,家无甔石,晏如也”。李端“弹琴读《易》,登高望远,神意泊然,初无宦情,怀箕颍之志”。可见,司空曙写自己厌倦仕途是出于本性,劝李端坚守初衷是出于真情,他们都不是那种“身在江湖,心存魏阙”或想走“终南捷径”的人,正因有如此襟怀,才写出此笔文字,方达到此种境界。

50、故关衰草遍,离别自堪悲。

51、你去的道路伸向云天之外,我归来时只见暮雪在纷飞。

52、“绿槐垂穗乳乌飞,忽忆山中独未归”。首联言初夏时分,忽然想起山中隐逸生活的乐趣,可惜公务在身,不能归去。“绿槐垂穗”,为初夏景物,“乳乌飞”,乌生子,且已能飞,亦初夏时事,这一句借自然界的动植物来点明时令。下句说“忽忆山中”,说明以前曾在山中隐居过,“独未归”的“独”字用得妙,是说心虽有忆而身独未归,乃蒙李端见赠,能不兴归去之叹。“独”字还隐约透出作者当官的孤独苦闷之情。

53、掩泪空相向,风尘何处期。

54、李端公/送李端

55、尾联收束全诗,仍归结到“悲”字。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,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,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,不禁又回过头来,遥望远方,掩面而泣;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,掩面而泣也是徒然,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。但世事纷争,风尘扰攘,不知何时才能相会。“掩泪空相向”,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;“风尘何处期”,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,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。

56、掩泪空相向,风尘何处期?

57、掩旧空相向,风尘何处期。

58、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,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。

59、诗的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,仍紧扣“悲”字。“路出寒云外”,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,由于阴云密布,天幕低垂,依稀望去,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。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,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。这一笔是情藏景中。“寒云”二字,下笔沉重,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,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。友人终于远行了,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,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。偏偏这时,天又下起雪来了,郊原茫茫,暮雪霏霏,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,只得回转身来,挪动着沉重的步子,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。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,处处与上句照应,如“人归”照应“路出”,“暮雪”照应“寒云”,发展自然,色调和谐,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,于淡雅中见出沉郁。

60、青镜流年看发变,

61、[唐]卢纶

62、颈联忆及近年作为:时与酒客结伴游春,少和林僧夜坐谈禅,遂使归隐之念日淡。这既是反挑首联之“独未归”,也转入酬答正意。尾联规劝李端勿眷恋仕途富贵而忘却隐逸山林。全诗笔调轻松,用词平淡自然,写自已淹留京都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悲哀,抒发了不能归隐云山流露了极其无奈之情。